close

11178379_834106800012047_1339582699088922616_n (1).jpg  

今晚剛好遇上台北美術館廣場《未知的質域》布置完成

晚風微涼,布幔飄搖,頗有詩意,

聽到三、四名館員聊起,只有今晚(4/25)開放參觀,平日只到下午五點

這樣的戶外作品維護上頗為困難,除了風吹雨淋,也可能遭遇人為破壞。

11060926_834106873345373_2096194414318856397_n.jpg

以下文字摘自北美館官網

2015年首獎作品《未知的質域》由「共時書寫建築工作坊」成員邱裕文、許偉倫兩位獲得。本作品從建築藝術家陳其寬先生的繪畫得到靈感,加上新生代建築人嚐試將歷史上對古城的想像,演變成一座介於物質與非物質間的會面場域,回應今年X-site的主題「會面點」〈Meeting Point〉。首獎團隊提出的材料感知與實驗方式,給予城市公共空間一項非常經驗。它透過紙牆和線纜的展開,以及人們視點與動態的移動,創造一個隨機而生的會面點;連續開展的群山,錯向並置的街道與廣場意像,層層疊疊出充滿詩意的經驗迷宮,看似巨大的存在,然而卻輕透飄浮。《未知的質域》以240張紙,740公尺纜索,在面積達630平方公尺的範圍內,創造出代表山、城、室的139個空間意像,參觀者可在纜索構成的多重視點導引下,自由穿梭於如迷宮般的裝置中,並與未知的人事物相遇。纜索連結的內部終點,是由五座不同隱喻的「城市遺址」結構體所組成, 它們一方面提供參觀者在參訪過程中的視覺引導;另外,也作為城市中未知事件的發生舞台。裝置的中心點是由結構體所圍起來的「小廣場」,除了可提供不定時的演出需求,緩丘般的造型,邀請參觀者佇留,可躺可坐,形成另一層內部地景。可時而透過紙上的墨彩,感受山嵐樹影,時而穿越在斑剝老城的小徑中,與陌生的探索者擦身;時而可在城市的小廣場與群眾一同欣賞表演,也可以獨自轉身進入層層疊疊的房間內,深深地自我探尋。

本作品透過光影、空間、路徑、材料及人事的相遇,進行多層次互動,參觀者在真實與想像間,自我與群體間,體驗多樣且自由的會面經驗。

「共時書寫建築工作坊」透過溝通與整合,把《未知的質域》素材的製作與工法,帶進「工藝」精神,以呼應「X-site計畫」提倡創作的核心概念。在工藝表現過程中,建築工作坊與不同產業的核心知識進行合作,包括:樹火紙文化基金會的製紙經驗,恆儀發展實業對材料複合的技術,以及志堅工業的精密鋼構與膜構造的知識,最後由建築工作坊將之整合並轉化成此次作品的內涵。透過建築工作坊「創作」與「研究」並行的目標,並藉著「X-site計畫」強調跨領域結合的藝術實驗精神,希望能展現本土工藝的創新能力。

11150920_834106933345367_5481980394450315892_n.jpg  11188187_834106856678708_7933330351774614888_n.jpg 11012938_834106820012045_7430851829974227823_n.jpg  

arrow
arrow

    wenpalac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